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快乐一兵

欢迎朋友光临,祝福平安健康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我1959年12月应征入伍,1961年5月20日入党。先后任油机技术,干事,1967年7月奉命参加援越抗美.先后任,副股长、股长,政冶处副主任,团副政委,团纪委书记。1986年1月转业到镇海炼化公司,先后任物资管理处党委副书记、纪委书记,卫生处副处长主持全面工作,分管医疗防疫卫生,环境卫生,绿化,计划生育工作,直至2000年3月退休。我的人生是,任其自然,做好本职,快乐生活,乐趣无穷.

【转载】【原创·散文】 又到“三秋”醉人时  

2018-03-16 08:23:51|  分类: 文化生活园地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【原创·散文】 又到“三秋”醉人时 - 吴宇 - 吴宇的博客
             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 又到“三秋”醉人时

 

桂花散香,沁心提神。这才发现,路两边一丛丛桂树上挂满一穗穗沉甸甸、金灿灿的桂花。路人皱着鼻子说,这条路应更名为“桂花路”。这些树是当年移栽当年挂枝。

我深吸一口,缓缓吐出,兴叹道:“三秋”时节又到了!

种地人称仲秋时节为“三秋”(秋收、秋耕、秋种)。这季节,硕果累累,景色迷人,更能一饱口福。听我说要下乡,一邻居说,“你敢大吃大喝?”他一脸艳羡地看着我:“没‘三高’?”我说,有“高”就不吃了?“能吃死人。”他说,他经不住乡劝,一劝就忘了“高”。他“三高”,荤腥不沾。人命关天,我不便劝他随我下乡。

农村人热情好客,客人来家,杀鸡宰鸭,锅热脸更热,总是哄人吃劝人喝。无论家主还是陪客,不停地划着筷子说,“吃吃吃,拣好的吃。”甚至筷子掉过一头往客人碗里夹菜,夹来的都是他们爱吃的大鱼大肉——自己爱吃以为客人也爱吃。如果“三高”朋友在场,满桌“吃吃吃”,岂不成了“死死死——想死就挑好的吃!”一次,三个陪客往我碗里夹来三个肫,胖乎乎的咸鹅肫、喷香的卤鸭肫和清炖鸡肫架在我碗里,看着眼馋却心颤。肫是乡下人尤其孩子最爱吃的,我儿时也爱吃。工作后,我一下买了好多咸鹅肫和咸鸭肫,一鼓作气吃腻了,现在见着肫就联想到“禽粪”味;就将肫分给孩子,他们也无兴趣。

以前,“吃与活”相随——没吃就活不了;现在,“吃与死”结伴——多吃等于作死。乡下人原先讨厌的“问客杀鸡”的虚假客套,却成了真诚待客之道。客人吃什么就准备什么,热情又实在。中秋节前我去了乡下,待客方式明显变化。

“三秋”是醉人的季节。儿时在老家,走出街头两眼灌满秋色。赏景只是“眼醉”,若将那意境、心情和感受融于一体,“眼醉”就升华成“心醉”;而让肚子醉才是“三秋”点睛之处。学生时代嘴很馋,所以心盼秋天,哪怕天天是秋天。

老家有“玩火把”“摸秋”习俗,仅限中秋节当晚。大人小孩都可以去庄稼地里吃,不许带。家家日子都很苦,况且一年才摸一次,能不尽兴!皓月当空,火光点点,嚎声震天……玩过火把,田野安静下来,孩子们钻进庄稼地埋头“摸秋”,他们只顾自个儿肚子圆,大人不止于此。他们不玩火把,点点火光燃的心里直痒痒。夹麻包、布口袋出门难看,就空着两手去地里,爬树、刨土一阵忙活。然后,脱下裤子,扎紧裤脚,生瓜梨枣和山芋、玉米、花生装满裤腿。两只鼓鼓囊囊的裤腿绝不亚于两条布口袋,往脖子上一挂,一溜烟窜回家,让家人也享受秋天的实惠和喜悦。我和几个同学也在花生地里激情“点睛”了大半宿,直到睁不开眼皮才依依不舍地晃回家。

经过几十年奋斗,乡村面貌变化惊人,土墙草屋早被砖瓦房取代,现在砖瓦房都难见到。小楼林立,幢幢新潮,目不暇接。五颜六色的墙面砖、琉璃瓦灿烂耀眼,家家房顶上架着太阳能热水器和接受卫星信号的小锅子,宽窄相宜的水泥路似一根根筋脉连着每家每户,伸向村庄深处。表妹家在水泥路尽头,再往前就是她家那一长溜闹哄哄的猪舍了。

他们没问客杀鸡,按常规准备,还备了“三秋”特殊菜——刚收上来、烀的喷香的菱、藕、花生。不再往我碗里夹菜,划动筷子要我随便吃;不拼酒不劝酒,菜随喜好酒随量饮。以前待客可不是这样,不把客人灌醉就没尽到地主之谊,直到客人舌头发软,话语不清,走路不上直线。我为邻居没能来而惋惜。乡下人待客方式变了,生活习惯却未变多少:有人还是用碱粉、洗衣粉洗头,说去油力强,不脱毛;煮粥放点碱增强粘稠度,井水里放明矾能净化水,吃喝不忌嘴。在城里人眼里是极不科学,也是有害的,可也没听说他们有“三高”、得怪病。看来,回归本真的生活才让人安心。

午饭结束,桌上剩了好多菜,有的没动过筷子。陪客说,晚上热热接着来。农村都这样,一家来客几家人过来作陪,上顿剩下的下顿继续浓浓乡情就在这彼此不分,下顿继续里。表妹夫妇种八亩地,养五十头猪,两个孩子在外打工,怎么算年收入也超过十万,在村里竟然算不上富裕户,就不知道这村富到什么程度了。车子快出村口,我一回头,他们才放下热情道别的手,顺着一条条油光锃亮的水泥“筋脉”晃回家。

美味佳肴肚子圆后,觉着还少点什么,走出庄子看到一片成熟待收的果实,“三秋”那境那味忽间窜上心头……

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卡缸山下。那天放学,同学张瑞余邀请我们几个去他家吃晚饭,被邀请的几个先一愣,然后,如梦初醒,一阵兴奋。

这座山像只倒扣的大水缸,故此得名。卡缸下有座水库,村子夹在青山绿水间。走进卡缸,绿水依旧,青山却丰满起来:墨绿间增添了黄叶和红叶,色彩艳丽,如洗如浴;大红的石榴、紫红的山枣、橙色的柿子,还有那黄亮亮的鸭梨,压弯枝头……缸底(山顶)上洒下一片光灿,青烟袅袅的村庄沐浴在猩红的晚霞里。清脆唤声将我们注意力引向水边:前水库金光涟漪,璀璨夺目,三两个村妇在水库边“啊召召”地唤着,围裙兜的稻谷一把把洒在脚前引它们上岸,浪花飞溅的水面上一片“嘎嘎”,白鹅、麻鸭并不在意稻谷,张开翅膀,立起身子,一只只脚蹼欢快地扑击着,像一群舞女立在水面跳芭蕾;冷不丁一个猛子扎下去,迅疾扬起脑袋,嘴里不是小鱼就是小虾……“湖光秋月两相和,潭面无风镜未磨……”我轻声吟诵起《望洞庭》:遥望洞庭山水翠,白银盘里一青螺眼前是一幅跳跃着的画面,如果刘禹锡这情景,一定会有更绝佳句留传后人。

山上果实累累,水边鹅鸭嬉戏;岸边,棉花地雪白一片,金色的稻谷、黄灿灿的玉米和钻出地垄的红山芋,装点着秋的殷实。辛勤与汗水创造了丰盈,富饶了生活,绘出了美好……我心头一热,“眼醉”有了升华:长大后,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。有同学提议上山摘果子。每天一放学肚子就闹饥荒,见着透熟的果实都垂涎欲滴。张瑞余说,家里菜比果子好吃。他家早有准备。进了村,香味扑面——淡淡的桂花香里夹着浓浓的饭菜香,土墙草房里填满了秋的味道。

同学母亲捧着沉甸甸的瓦钵子摆上桌,大娘指着钵子说:这盘是公鸡烧萝卜,那盘是清炖麻鸭。山里的鸡吃虫、草、杂粮成肥,麻鸭食鱼虾麸皮长大,肉紧味美有咬劲。张瑞余要我们星期天再来,他去水库边捉毛蟹。这时的毛蟹肉嫩黄多味道鲜。一双双筷子在瓦钵子里欢快地挑动着……这是秋天的情怀,更是山村特有的风味——只有这个季节他才邀请我们来。

秋天何止是眼醉心醉,更是肚子醉。我说,以后有了工资我天天过“秋”,引来一片啧啧声。

回家路上,我仍然回味着瓦钵子里的美味:萝卜烧公鸡里我吃出了野菜、杂粮味;乳白色麻鸭汤里喝出了鱼虾的鲜美。走着走着,突然发现脚步声不对劲了:咚咚的脚步声是那么坚实,欢快,像吃饱的牛犊撒开蹄子在卡缸撒欢那般力度,那般洒脱,不像来时,蹦跳都听不到脚步声响。真想写一篇三秋时节文章抒发一下眼醉心醉肚子醉感受。

想不到,卡缸山前酝酿的腹稿几十年后才动笔——这迟来的情感,“桂花路”触景生情撩起的记忆

如今,吃什么都没了当年味道,正应验了家乡人预示将来过上好日子那句话:肉多就会嫌肥……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17·10·作 载《法之声》2017·10·31·

 【原创·散文】 又到“三秋”醉人时 - 吴宇 - 吴宇的博客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88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